Relation between subdimensions of empathy

definitions of empathy中曾提到,同理心的的定義多元,目前普遍接受同理心是一個包含多元向度(多元能力)的概念(或是能力)。

在這樣子的看法底下,我很自然地認為,這些不同的次向度的能力應該彼此之間是正相關的,因為都被一個共通的潛在構念所影響(圖二左)。

不過,Klöckner等人(2022)的研究卻發現,認知上的同理(JSE測量)跟行為上的同理表現(以VR-CODES測量)只有部份相關。更明確地說,JSE的分數高低的差異,只在醫師(實習生)的非口語行為表現上看到差異,口語同理行為則和JSE分數高低無關。

如果這些不同的次向度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緊密的話,也許同理心比較像是一種籠統的名詞(collective term),將許多不同的能力籠統地括在一起說(圖二右)。這些不同的能力之間不必然有正相關。

如果是這樣子的話,那麼要測量同理心將會更加的困難,因為不同的能力之間如果不一定有關係的話,那麼就沒有辦法只測量其中一項能力而去推估其他能力,這樣就不同測那麼多不同的次能力;相反的,可能要測量許多不同的能力,才可以形成對於同理心能力的印象。

不過,Klöckner等人(2022)只有15個人的資料,樣本數其實很少,這個結果是否是穩定的還需要更多的研究。只是,現有的同理心測量,絕大多數都是自評的認知同理。要有更多探討不同的同理向度間的關係,可能還要有較有效的情緒同理、行為同理的測量工具出現。

參考文獻

Klöckner, C. C., Gerbase, M. W., Nendaz, M., Baroffio, A., & Junod, N. P. (2022).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-reported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empathy among medical students.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, 105(4), 895–901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pec.2021.07.053